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银行间基础设施为债券做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CFETS三十周年

征文赏析

灼灼韶华风禾尽起

卅年里程岁月同行

作者

王竹筠林萍

浙商银行资金营运中心

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至今,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已形成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商业银行柜台市场三个子市场并行的庞大市场体系。其中,银行间市场是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债券存量和交易量都占据了整个市场的绝对份额。作为典型的OTC市场,银行间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是成熟完善的做市商制度。近年来,银行间基础设施建设蹄疾步稳、日新月异,为债券做市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历史沿革

同权益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更能体现出“趋同性”。一是债券市场更易受到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执行情况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通常是“慢变量”;二是债券市场的估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引导投资者;三是机构行为受相类似的考核方式的影响。以上三个特征其实是债券市场不同维度“趋同性”的体现,这就决定了债券市场总体上是OTC市场。

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债券做市商通过持续报价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流动性,为市场注入活跃度,帮助市场快速达成交易,提升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做市商凭借自己对机构行为信息的敏感性,以及优秀的定价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和风险对冲能力,引导市场价格发现,尤其是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帮助市场尽快回归平衡。除此之外,对于很多机构的客制化要求(例如非标准化合约平盘、批量大宗交易、一揽子报价等),做市商都可以利用其对各类交易工具的娴熟运用和定价能力予以满足。

回顾历史,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经历了初具雏形、分层制度建设和羽翼渐丰三个阶段:

(一)做市商制度确立并初具雏形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首次提出“双边报价商”概念;2001年发布《关于规范和支持银行间债券市场双边报价业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双边报价商准入规定和业务规范,并于同年批准了9家商业银行成为双边报价商;2007年发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管理规定》,正式确立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至此,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已初具雏形。

这一阶段的做市商制度建设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市场结构扁平化、对市场出现极端行情的担忧以及对做市商激励不够等发面的原因,双边报价商将双边买卖价差设置较宽或报价偏离市场价格的现象普遍存在,做市商制度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

(二)做市商分层制度推出,做市商队伍扩容

2014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外汇交易中心”)发布《银行间债券市场尝试做市业务规程》。该规程明确了尝试做市商的准入要求和做市规范。除作为传统主力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外资银行和券商也纷纷加入了做市商队伍。不同类型机构百舸争流、充分竞价,显著提升了报价的连续性、透明度和活跃度,为做市商队伍注入了活力。

除了扩充队伍,外汇交易中心还推出了尝试做市分层机制,做市商可根据机构自身定价和头寸管理能力,选择进行“综合做市”或“专项做市”。这有利于不同类型机构充分发挥优势,实质性提高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制度的运行效率。

2016年,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指引》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业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做市商评价指标及激励机制。

(三)做市工具箱进一步丰富,做市商羽翼渐丰

近年来,衍生品市场逐步活跃,多种创新工具不断推出,“债券通”机制日臻完善,所有这些都为进一步充实做市商工具箱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做市商深耕细分市场、管理做市头寸和风险敞口提供了极大便利。做市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做市商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3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有做市商107家。成绩的背后,体现的是市场监管机构、组织者和参与机构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累土而成高台的精神。

二、银行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力支撑

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能够充分践行做市义务、发挥做市专长,是与日益完善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分不开的。这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狭义的电子交易平台、量化做市系统,还包括配套的交易机制、交易工具以及所有能够畅通市场要素流动的信息工具和数据服务等。

作为我国银行间市场的主要组织者,外汇交易中心长期深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建成了既同国际接轨又紧跟市场机构实需的、覆盖交易全生命周期的电子化平台,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持。外汇交易中心在推进银行间市场产品、业务和交易机制创新方面持续发力,引领金融市场创新,致力于为做市商和境内外债券投资者打造一个充分竞争、高效灵活的金融市场环境。这些都为债券做市商业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为推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迈向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一)标准化为高效交易、统一数据管理打下基础

早在2013年,外汇交易中心作为组长单位就开始牵头银行间市场的标准研究、规划和推广工作。外汇交易中心贯彻监管部门要求,结合银行间市场机构的展业实需,编制了银行间市场业务数据交换协议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银行间现货、衍生品等各类市场产品及其全生命周期交易流程,为境内外市场参与者、结算托管机构、信息供应商和境外交易平台提供了权威的行业标准。

技术和系统的标准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交易全流程效率和统一化数据管理水平。以外汇交易中心为银行间本币市场机构投资者提供的本币交易系统为例,该系统覆盖了债券买卖、利率互换、利率期权等多类型交易品种,支持做市报价、请求报价、对话报价和X系列等多种交易方式。经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迭代升级,本币交易系统已经成为了整合市场行情、交易达成、交易后处理、风险管理等多模块的超级平台,相比境外市场的多交易平台更加稳定、标准、统一和高效。外汇交易中心对数据和技术标准化的重视和实干精神,让债券做市商的高频交易及交易后处理、信息高效归集和挖掘成为可能,为银行间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二)灵活的交易机制和丰富的交易工具为做市商打开做市空间

在丰富交易工具、推进交易机制创新方面,交易中心推出了X系列、债券利差、债券篮子、标债远期、债券借贷等多个产品,充分满足了市场机构尤其是做市商和活跃市场机构在价格发现和风险敞口管理方面的需求。

例如,X系列的推出及其交易接口的升级开放直接为银行间市场敲开了量化交易的大门,使经典的固收策略(例如债券或利率互换曲线基差、新老债券切换基差、债券-互换基差、利率互换基准基差等)不再受人工OTC询价效率较低的掣肘,做市商完全可以自行开发量化电子交易系统并通过X系列进行自动化下单,显著降低了策略交易成本。这尤其利好规模相对较大、单边行情里双边价差最窄、对稳定市场贡献最大的商业银行做市商,为规模较大机构进行策略交易时遇到的耗时较长、询价成本较高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降低了被动承接的做市头寸的管理成本。

渠道方面,2017年以来银行间市场陆续推出的“债券通”、“互换通”、“回购通”为境内外投资者拓展了全球资产投资交易渠道,推动境内境外互联互通,也为做市商群体参与香港地区离岸市场、开拓国际视野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完备而及时的市场信息数据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帮助市场快速定价

2018年交易中心为银行间市场量身打造了即时聊天工具iDeal。iDeal采用实名制运行,对询价、聊天进行全过程留痕,为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集中、合规的聊天询价工具,解决了以往交易员使用非正式聊天工具所面临的聊天记录难以保存、追溯的难题。聊天接口的开放亦使自动化询价成为可能,为交易员大幅节省了询价时间、提升了询价效率。

另外,iDeal还可将询价报价传送至本币交易系统,直接颠覆了老一代交易员传统的QQ询价模式,实现了“自动询价-达成交易-传送至交易系统”的闭环,在iDeal中一站式完成,不需要交易员在聊天工具、交易系统之间来回切换。

作为本外币交易系统的延伸,iDeal还陆续推出全面、丰富、权威的市场行情信息、经纪商实时报价信息以及机构行为数据深度挖掘等功能,帮助市场机构快速直观地把握市场动向、灵活调整交易策略,助力交易全流程实现高效、精准化处理。

三、债券做市业务的“未来已来”

威廉·吉布森在《神经漫游者》中的预言“未来已来,只是匿于细微”,似乎用来形容现阶段的银行间债券做市业务再合适不过。

得益于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日益成熟,以及在创新交易工具和交易机制方面的不懈努力,布局量化交易的机构尤其是做市商机构也将持续增多,市场深度和广度都将显著提升,交易成本也将大幅降低。银行间基础设施建设在服务债券做市商持续提供竞争性报价、快速引导市场进行价格发现、畅通市场交易渠道等方面,早已从初期的基础保障者发展成为如今的引导者和引领者。

不忘白首心,常怀青云志。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年轻的浙商银行仿佛已经听到冲锋的战鼓镗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银行间基础设施为债券做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已经看到新时代的做市力量汇成钢铁洪流,不断进取、锐不可当。浙商银行也将继续努力,与银行间市场共成长,期待为银行间做市业务贡献出浙商力量,也期待银行间做市业务的蓬勃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出中国强音积聚力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